文人紫砂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石扁学士壶)
-
曼生十八式,第七式:石扁学士壶(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图片
石扁壶,相传为曼生偶得扁石所创,晚清时期的邵景南、王东石、黄玉麟、范静安,民国时期的赵松亭、程寿珍,现代王寅春、朱可心等都曾制作过扁石壶,但是造型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随者众,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显才学。溧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圆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嘴、钮、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有诗为证:无悔三载苦寻觅,南柯一梦巧画伊。尽展平生八斗才,一朝得之累吾泣。
此壶清奇古健,简洁大方,线条优美,作工精致,给人以厚实凝重之感。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精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精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之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品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此壶乃曼生平生诗词功底的展示,以壶为书,载其所学,曼生风情与文学思想之完美体现,其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珠联璧合,堪称一绝。此壶风格清绝奇峻,品其境界: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正是:一把茗壶清人骨,三盏淡茶飘欲仙,吾辈今日当拥壶自珍,遥祝曼公。
石扁壶铭: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石扁壶传世仅两把,均为曼公真迹,所得机缘却各不相同。
1964年,钱镜塘因“偷税漏税”被有关部门施以重罚,天价赔款无力支付,幸得好友江苏省副省长刘国钧出面保释,代交罚金,助其渡此“劫难”。出狱后的钱镜塘已身无分文,无奈中只得将家中收藏的一些文玩杂件携去变卖换取些许小钱以维持家计。其时上海市委常委李研吾受“陶瓷泰斗”薛贵笙极力推荐,从钱镜塘处购入此壶,这把壶,制作工整,包浆浓郁,且神韵十足。壶身圆周壁上镌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丙子冬月曼生作铭。”后一直由李氏家族收藏直至在2014年西泠拍卖十周年拍卖会上拍出。
图片
西冷拍卖曼生扁壶 钱镜塘、李研吾递藏
适逢家境破败,家中老人病重,变故横生,宜古愚家财散尽只得卖自己最爱的曼生扁石,壶铭“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曼公作扁壶名”。宜氏自知众多古董商争相来买,心中却自知如若卖给他们,他心爱的宝贝不知要流落何方,遂并不愿如此将壶售出。突闻收藏大家唐云有意收藏曼生壶,宜老郑重将壶装入锦盒,亲自上门赠予唐云,这就是曼生的第二把扁石壶。唐云一生珍而重之,藏于私斋“八壶精舍”,后赠予国家,现今存于西子湖畔的唐云艺术馆。
图片
唐云收藏的曼生扁壶
两把扁石命途多舛,阴差阳错,然另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壶竟有缘再次相逢,唐云与李研吾生前乃世交,且来往甚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唐云曾借过李研吾的曼生扁壶来欣赏把玩,泡茶品茗。1978年,李研吾调去天津工作,二人书信往来中,唐云特别叮咛:“曼生扁壶,我一把,你一把,都是真的,你要好好宝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